English

大学生不应成为二十一世纪的“瘸子”

1998-07-15 来源:光明日报 雷静 我有话说

应届毕业生小章今年找到一家高校校报做编辑工作。签约之后,却还得风尘仆仆地忙于一项重要任务——学电脑。“别人要求对打字、Windows、排版技术样样精通,可我却只懂得一些DOS操作,没办法,只好边写毕业论文边学电脑”,一向精明能干的她也显出一脸的无奈。

据笔者调查,在毕业前忙于此类“充电”的学生已不在少数,在校内各种电脑培训班上,几乎1/3的学员都是应届毕业生。本该认认真真作毕业论文(设计)的时间,却不得不挪过来学电脑,为什么?深入调查分析便会发现,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力量薄弱,学生知之甚少,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,已经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和信息时代的要求。

我国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(这里指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)源于80年代中期,经过10余年的努力,大学里都普及了计算机教育。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,各行各业都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,而能操作计算机又是颇为重要的一个方面。这要求高校在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同时,还必须对原有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。

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理论与实际脱节,学生操作技能欠缺。学校还是单一地强调计算机是一门知识,而不着重将它当作一项应用工具来对待,因而在实践能力方面要求不高。一方面,忽视上机操作。绝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,课堂讲授和上机的时间比是1∶1,而这个比例在美国、日本、德国却达到了1∶10,这种局面导致的最终结果是“理论十足,上机糊涂”。另一方面,正是因为把计算机当作一门知识来教,因而在考试检测手段上仍然靠一纸试卷来完成,不把上机操作列入考试范围。难怪中南某高校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:期末考试得90分的学生,坐在电脑旁却只懂得开机、关机或者“敲打”几个简单的DOS命令。

知识面窄,而且内容滞后,不能适应社会需求。据调查,90%的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都表现为“1+1”模式,即一门基础知识课程加上一门语言课。就学这么点儿东西,走进社会,对买计算机的起码常识都不具备,各种软件都不会操作,这还何谈计算机应用?更为可笑的是,现在普遍认为Foxbase语言已经落伍,可是Basic语言竟然还出现在高校讲坛上。再如,计算机应用已经转移到Windows平台上,而我们许多学校的教学还停留在DOS平台上,“大学教学应该领先于社会,学生毕业后才能推动社会发展。可现在恰恰相反,社会应用超过了学校教学的水平。”一位老教授不无忧虑地说。

某些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育重视不够。其一,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。目前从事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都是从计算机系抽调而来,缺乏稳定性,同时他们仍然按照教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方法去教其他专业的学生,显然弊大利小。据了解,眼下成立了“公共计算机课教研室”的高校寥寥数几,可“公共体育课部”、“公共外语课教研室”倒是红红火火。其二,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,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时偏少。一位青年教师算了一笔帐:就绝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计划而言,每周4个学时,一个学期按18个周算,两个学期的教学时间也才144个学时,也就是6天时间。这其中还包括课堂讲授和上机1∶1的分配。这样以来,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计算机的时间仅仅为“听三天课,上三天机”,一共才一个星期。一个周的时间掌握一门应用工具,这未免有些“仓促”。其三,教学设备落后。因为缺乏可视化教学系统,“用黑板和嘴巴讲Windows”是很普遍的现象。同时,某些学校的机房不够用,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。

“会用电脑是大学生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”,大学生不会用电脑,将是世纪的悲哀。同时,在高校普及较高水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,这也是普及全民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突破口。然而,与实际和理想之间却存在着这么大的差距。看来,对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改革已迫在眉睫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